
< 天然火災週期影響下的森林,可見很多大胸徑的耐火樹種,如花旗松(Douglas fir)等,樹冠層不至於過度鬱閉,林下有足夠空間提供大型草食動物活動>
在1960年代以後,美國的森林保護運動興起,美國林務局(USFS)投入大量經費,從事數十年的積極性林火預防之後,卻沒想到在2015年遇到史上最嚴重的林火年,光奧瑞岡及華盛頓州就燒毀了21萬5千公頃的森林,事實上美國西北的林火在過去5年有越燒越盛的趨勢,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一段時期。
起因之一是美國西北,尤其是火山群Cascade山脈以東的地區,大多是定期遭受火災干擾的乾旱林 (dry forest),組成是耐火災的優勢樹種如花旗松、西部黃松(Ponderosa pine)等,由於天然林火週期受人為經營阻斷,林下萌生許多耐陰性樹種如grand fir(大冷杉)、western hemlock(西部鐵杉),導致森林過度鬱密,累積過多的燃料所致。
痛定思痛下,USFS近年來則開始一連串促進森林韌性(forest resilience)的復育計畫,6月中旬,我來到距離波特蘭東邊350公里的藍山山塊,參訪當地林務機構所進行的森林韌性復育計畫。
Continue reading "師法自然管理自然--訪藍山復育(Blue mountains restoration)計畫後記" »

<必肯的磁磚解說牌,具有中、英、越南、衣索比亞跟西班牙文5種語言>
仲夏的台北市,走在熱氣蒸騰的柏油路上,汽機車在你身旁呼嘯而過,你感到窒息,如果夠幸運附近剛好有公園讓你遁入,即使只是一棵小樹都能緩解不少炎熱吧! 據研究一棵大樹相等於40噸冷氣的冷房效果,筆者位於汐止淺山的住居,當鄰居紛紛砍掉後院的樹木然後安裝冷氣,微風透過我們後院的大樟樹、仍持續送進涼涼的空氣,雖然樟樹一年發新葉兩次清掃落葉頗為累人,但省下的電費跟增加的運動量可是無價啊! 去年蘇迪勒颱風後才知道樟樹靠掉落柔軟的枝條來抵禦強風,難怪能在台灣的低海拔山地成為優勢樹種,不過好像離題了哈哈。
Continue reading "擺脫都會寄生蟲汙名—訪西雅圖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有感" »

近日藉著勘查台灣杉母樹林的機緣,走訪了一趟秀林鄉的二子山,除了一貫驚嘆於台灣的霧林原始之美外,亦生出許多感觸,其中原委,請聽我道來。
Continue reading "台灣霧林之美系列--倒木橫陳的二子山" »

前陣子到客家電視台去做了客語版的TED演講,在想順便把講稿留影存證好了,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加減讀一下這樣。
Continue reading "那些台灣山林給我的啟示" »
上面的影片就是這次收回來的縮時相機拍攝的,每30分鐘拍一張,我還蠻自豪的啊拍得很正,因為當初只有一公分的芽眼,而且相機也沒可以對焦的觀景窗,所以算是拍的蠻到位的了,不過解析度跟焦距都還有待改進,反正先有資料再說囉!

影片裡的3株喜普,前天看到時長這樣,結了2顆飽滿的種實,希望能成功繁殖一些後代。
Continue reading "奇萊喜普鞋蘭開花結實大解密" »

第一次上南湖是口蹄疫封山時期,我以為那是1995年,那今年就剛滿20周年,結果沒想到是1997年@@,也罷,只好改為18周年 XD
不過Ecogarden終於累積一千篇po文倒是值得慶祝的事啊! 主圖是今年5月在南湖溪源拍的圈谷山屋、南湖大山與"玉山"杜鵑。桑心。這角度就剛好沒長南湖杜鵑啊! (算了,反正本小格一向是得過且過)
Continue reading "訪南湖18周年暨ecogarden第一千篇po文紀念" »

<武界林道的棧橋遺跡>
經常出入台灣山林的旅者,行走林道時應該不難遇到昔日伐木時期的遺跡,於伐木全盛時期的50年代,全台灣的林道總長累積達2400公里,深入島嶼內難以想像的原始山區,1989年天然林停止砍伐之後,山區的林道在缺乏維護的動機下,加上每年颱風的侵襲以及破碎的山區地質,被大自然一一"回收",目前尚在林務局管理下的林道大約還有80條左右。
在山上聽伐木工人講古,據說昔日的伐木工寮皆是闊氣的檜木原木建築,而林道上的棧橋,也毫不吝惜的由巨木鋪設,經歷數十年寒暑,熱帶島嶼旺盛的生命力早已在棧橋上佈滿高大的樹木,行走之上你很難發現自己是懸空在棧橋上的。
Continue reading "被束縛在天空林道的老靈魂" »

森林樹冠層(forest canopy),尤其是熱帶原始林的樹冠層,常被形容為地球上的內太空,學者公認在這塊研究仍然十分貧乏的領域,存在著許多人類未知的生物和生態現象,筆者自90年代中期,於台灣北部的低海拔闊葉林開始從事樹冠層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課題是台灣森林樹冠層裡的維管束附生植物,所謂的附生植物,是指那些萌發於宿主植物上,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時期生長在樹冠層,不與地面接觸的植物,可與寄生植物做區別的是:附生植物的養分來自本身的光合作用,而非由宿主植物上攝取。
不過台灣的低海拔森林,尤其是位於東部區域,長年受到颱風的干擾,樹冠層平均都在20公尺左右,並不很高,筆者最近有幸在一些攀樹團體的支援下,接觸到過去比較少攀爬的霧林帶針葉大樹,開啟了對福爾摩沙樹冠層的另一片視野及想像,有感於在這塊研究領域浸淫已久卻仍所知貧乏,興奮之餘亦動念為文與大家一同分享近日的觀察心得。
Continue reading "台灣樹冠層生態研究筆記(加強版)" »

這次到棲蘭攀樹調查的過程,有許多研究發想,想做個筆記下來 (因為如果PO在FB,沒隔幾天就不見了)
Continue reading "樹冠層研究筆記" »

幾年前在花蓮的舊書店看到一張清水斷崖的照片,垂直萬丈的斷崖底下有一片雪白的秘密沙灘,看起來是要由海路才能到達,那時好友剛從夏威夷幫忙運了一艘獨木舟回國,雖然BRW3人常常出隊亂划,不過也知道東海岸的黑潮不能等閒視之,所以一直不敢造次。
近幾年常出入清水大山之後,興起由海上觀賞清水大山的念頭,於是在2011年9月糾團參加了一次多羅滿號的清水斷崖賞豚之旅,可惜那次從花蓮港出發,雖然賞到不少海豚兒,卻只往北行進到崇德而已,無緣看到秘密沙灘。
Continue reading "不要告別東海岸--清水斷崖獨木舟之行"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