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必是一個皎潔的月夜,魯凱族的獵人在溪谷紮營、烤火喇賽,不經意沿著營地旁的台灣杉往天空看,發現一輪明月高掛在樹頂上,不禁脫口而出: 撞到月亮的樹!
以上是個人心中導演的小劇場,不準的話也請勿追究 XDDD,不過烤火的時候可以想很多事,有些是比較正經的,譬如說筆者就常常在思考,到底身為巨木的感覺是什麼? 為什麼它們要不停的長高? 長高有什麼好處跟壞處? 長高又需要什麼條件來配合呢?
Continue reading "撞到月亮的故事--巨木與它們的產地" »

<位於花蓮光復甘蔗田廢耕後的平地森林園區>
如果你打開google map的衛星地圖,沿著台九線從花蓮市一路往南,你會發現到了光復鄉的時候,整個縱谷平原忽然縮小狹窄,也變得特別綠,這條綠帶銜接著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也就是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所在地,2017年,我們在林務局託管的、廢耕超過20年的台糖甘蔗園造林地,設計了一塊約0.6公頃的食物森林,研究食物森林做為野生動物生態廊道,採用自然農法兼顧農業生產的可能性。
Continue reading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的生態哲學--淺談食物森林與生態廊道" »

<研究團隊於清八的巨木森林測量臺灣杉巨木樹圍>
一直以來,覺得福爾摩沙的山林最迷人之處,便是追尋島嶼上毎一代過客的足跡,在被生猛的叢林吞沒後,所遺留下的蛛絲馬跡。
曾經在林道傾頹的道班房裡過夜,透過瓦礫仰望星空,覺得此景全世界大概只有在臺灣能輕易享受到,不用跋山涉水個把個月,通常只要兩三天,你就能深入島嶼山林的最深處,品嚐山林的美好與你的孤獨。
Continue reading "找樹人的故事: 清八的巨木森林" »

<在甘道夫的魔杖樹頂,Steve攝影>
就在台灣杉等身照計畫滿一周年後,我們回訪塔斯馬尼亞的The Tree Project團隊,攝影師Steve非常有情有義的全程地陪,還帶我們去攀登塔斯馬尼亞等身照的主角: 甘道夫的魔杖(以下簡稱甘道夫),一株84公尺高的王桉(Eucalyptus regnans)。
這棵樹位於Styx Valley的高樹保護區(tall tree reserve),幽暗的溫帶雨林內散發出一股異世界的氣息,不難想像把這株巨木與魔戒中法力強大的巫師連結起來的原因。
Continue reading "那些大樹教我們的事---塔斯馬尼亞王桉攀登紀行" »

<太平洋帶來的水氣亙古以來滋潤著紅杉林>
雖然殘存的紅杉林只有世紀初的5%,不過就跟台灣一樣,在許多杳無人跡的山谷溪流間還分布著很多教人驚嘆不已的巨木,在眾多紅杉保護區裡,習慣性用Grove來命名一些零星分布的原始林分,例如我們第一次去探訪的Tall Tree Grove,又或者以一些知名的紅杉巨木來命名步道,例如我第2次去健行的Boy Scout trail。
Continue reading "紅杉任務(中)" »

雖說我跟Brian 早在2005便行駛101公路從西雅圖至舊金山,沿途順訪的了包含奧林匹克以及紅杉國家公園,不過對我們這種爬野樹的人來說,這輩子沒爬棵紅杉還能瞑目嗎?不可以嘛!於是我去年拋夫棄貓去波特蘭委屈自己當台勞,第一個圖的就是爬紅杉,再者就是爬雷尼爾,結果代誌果然不是憨人想的這麽簡單,紅杉野樹沒爬成,幸好最後有完成另50%的任務登頂雷尼爾,不然實在無顏見江東父老。
是說此行也不是全無收穫,我在非常險惡的PI 監控下,盡可能對北加的紅杉國家及州立公園做了一番踏查(也才2次),收集了許多文獻跟地圖,感謝好旅伴Sky,相信下次組隊去米國時應該可以順利偷爬(誤)成功。
Continue reading "紅杉任務(上)" »

< 天然火災週期影響下的森林,可見很多大胸徑的耐火樹種,如花旗松(Douglas fir)等,樹冠層不至於過度鬱閉,林下有足夠空間提供大型草食動物活動>
在1960年代以後,美國的森林保護運動興起,美國林務局(USFS)投入大量經費,從事數十年的積極性林火預防之後,卻沒想到在2015年遇到史上最嚴重的林火年,光奧瑞岡及華盛頓州就燒毀了21萬5千公頃的森林,事實上美國西北的林火在過去5年有越燒越盛的趨勢,遠超過歷史上的任一段時期。
起因之一是美國西北,尤其是火山群Cascade山脈以東的地區,大多是定期遭受火災干擾的乾旱林 (dry forest),組成是耐火災的優勢樹種如花旗松、西部黃松(Ponderosa pine)等,由於天然林火週期受人為經營阻斷,林下萌生許多耐陰性樹種如grand fir(大冷杉)、western hemlock(西部鐵杉),導致森林過度鬱密,累積過多的燃料所致。
痛定思痛下,USFS近年來則開始一連串促進森林韌性(forest resilience)的復育計畫,6月中旬,我來到距離波特蘭東邊350公里的藍山山塊,參訪當地林務機構所進行的森林韌性復育計畫。
Continue reading "師法自然管理自然--訪藍山復育(Blue mountains restoration)計畫後記" »

<必肯的磁磚解說牌,具有中、英、越南、衣索比亞跟西班牙文5種語言>
仲夏的台北市,走在熱氣蒸騰的柏油路上,汽機車在你身旁呼嘯而過,你感到窒息,如果夠幸運附近剛好有公園讓你遁入,即使只是一棵小樹都能緩解不少炎熱吧! 據研究一棵大樹相等於40噸冷氣的冷房效果,筆者位於汐止淺山的住居,當鄰居紛紛砍掉後院的樹木然後安裝冷氣,微風透過我們後院的大樟樹、仍持續送進涼涼的空氣,雖然樟樹一年發新葉兩次清掃落葉頗為累人,但省下的電費跟增加的運動量可是無價啊! 去年蘇迪勒颱風後才知道樟樹靠掉落柔軟的枝條來抵禦強風,難怪能在台灣的低海拔山地成為優勢樹種,不過好像離題了哈哈。
Continue reading "擺脫都會寄生蟲汙名—訪西雅圖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有感"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