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年紀大了,很多事情轉個身就忘,此外,上次見識老外鉅細靡遺的研究筆記,深深覺得若要當一個好的科學家,不能太信任自己的記憶力,還是趕緊用筆記下來比較保險。
常常在桃園的66號快速道路上,遙望南北插天山稜線之間的雲瀑,幻想著那裡有著豐富的附生植物生態,當然插天山的山毛櫸森林也是有名的。
始終沒有成行。一方面因為走南北插天山需要兩地接駁比較麻煩;一方面因為這條是很操的A級路線,心裡有些兒膽怯,而且我向來最討厭爬濕濕滑滑、螞蝗滿天飛的中級山。某日翻月曆,咦?元旦有三天假啊,不如就去南北插走走吧。
Brian跟Wesley也很爽快的答應,爬山果然是需要點衝動才能成行。
出發前一天上網下載GPS航跡跟行程紀錄,才發現最近流行一天輕裝跑完南北插,許多隊伍都摸黑下山,甚至有到晚上11點出登山口的行程紀錄,不過跑山不是我的風格,我們爬山喜歡聊八卦、觀察植物跟拍照,所以最後還是排了兩天一夜的重裝行程,至於航跡實在找不到,所以就收了上傳給將來要去走的人做參考(按這裡下載GPS航跡)。
還好天公伯待我們不錯,第二天直到下午4點才下雨,沒有狼狽到家。
說實話,第一天下午登頂北插天山的時候,我就有點想打道回府,因為完全沒料到北插的登山路是這樣的『泥巴地獄』。
第二天我走在乾爽、鋪滿山毛櫸落葉的南北插稜線間時才恍然大悟,泥巴地獄根本是人類腳步過度的踩踏出來的。
元旦當天,我們早上10點半從停車場開始往上走的時候,已經有人登完頂下山了,沿途陸續遇到不少隊伍,最後在北插中途的大水源地,遇到了大概有100個人在那裡開伙的隊伍,簡直壯觀,我原本還以為寒冷的一月天不會有太多人來爬山,沒想到台灣人的勤勉實在超乎我的想像。
路上遇到的山友說他們一年來爬40次以上的北插,而水源地的團體一年大約來200次,說北插天山是桃園地區的陽明山也一點不為過,不過當然難爬多了。
過了大水源地,進入泥巴地獄之後,山毛櫸陸陸續續的出現,不過真正壯觀的族群出現在北插山頂到1689峰之間,山毛櫸簡直是當地的強勢物種,都長在稜脊的向陽地,林下以玉山箭竹和高山芒為主,傳聞山毛櫸更新困難、瀕臨絕種在這裡根本感覺不到,林下滿滿的小苗,中小徑木也很多,當真是百聞不如一見,1689峰之後的山毛櫸比較像拉拉山的族群,以老齡木居多,林下也看不到小苗,而以杜鵑、柃木、深紅茵芋、冬青、水絲梨等風衝灌木為主。
不過原本想像中豐富的附生植物種類卻不存在,推想會不會是這裡冬天太低溫了,而年雨量又太高了?(雨量高到一個程度,附生植物的多樣性似乎會下降的樣子),此外山毛櫸上幾乎沒有附生植物,有些比較老的個體會覆蓋厚厚的苔蘚與小膜蓋蕨,整體來說山毛櫸不是附生植物喜歡的物種的樣子。(亦或是山毛櫸喜歡的環境跟附生植物衝突?)
鞍部區域的物種以樟科的小梗木薑子、新木薑子和台灣杜鵑為主,這裡也有比較豐富的附生植物。
聽說下南插到比較低海拔的地方有比較多植物可以看,可惜我們從南插山頂1910公尺下到避難山屋1700公尺左右,視線就很不好了,接著就專心趕路下山了,登山口海拔663公尺(重裝直下1300公尺,還真是夠瞧的),接近登山口時要渡過兩次溪,還要摸黑走涵管過河超酷的,下次選個比較好的天氣再來拜訪南插老大吧。
大開眼界:)
Posted by: 虎斑狗 | 1 月 07, 2010 at 12:0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