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最愛提的範本,巴黎,香榭大道(Les Champs-Elysées),跟他的城市軸心翻轉計畫。
『馬英九指出,為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市府致力改善市容,像北市有250萬平方公尺人行道,他上任後花費50多億元整修更新已達4分之3,希望未來讓市民有「走在巴黎香榭大道上,彷彿置身北市仁愛路」的驕傲感覺。』
這樣啊?所以我跟Brian決定到香榭大道走一下,看看是否有彷彿置身台北市仁愛路的驕傲感。
大家都知道香榭大道的端點就是凱旋門,這棟充滿國族象徵的建物,一出地鐵就聳然矗立在你面前。
老實說,除了感覺拱門下面風很大以外,實在沒什麼感動的感覺,登上去又要八歐(註),還是免了吧。拱門下常燒一把火,紀念出征戰亡的將士,感覺是法國版的七十二烈士墓。
拱門上的浮雕倒是十分氣派,十足法國人作風。
其實我覺得法國人邏輯大有問題,市區的道路鮮有垂直相交,總是一個又一個的圓環,巴黎的交通很糟,我們的遊覽車常常動彈不得,地鐵新舊交雜,轉乘要耗不少時間,公然逃票者有之。巴黎是我在歐洲看到機車騎士最多的都市,當然,人口密度還不及台北高。
香榭大道也沒什麼浪漫,就是名店特別多,例如LV跟標緻的旗艦店,就大落落的站在那裡,看熱鬧的人比較多,沒幾個人買的起吧?我跟Brian直接走進麥當勞吃午餐,後來遇見一狗票同車的荷蘭人,可見大家在香榭大道都很不自在,只好到麥當勞尋求慰藉,香榭大道的親人程度遠不及左岸那些小社區多了。
結論是走在充滿銅臭味的香榭大道上一點也不覺得有置身台北市仁愛路的驕傲感,仁愛路的樟樹林蔭親人多了,我總記得高中時走過大大的操場到附中的仁愛路後門買一個熱呼呼的蛋餅,逛建國花市時走到仁愛路的盆景攤位,接著就是很有趣的玉市攤位,仁愛路就是仁愛路,幹嘛要跟香榭大道學習。
從凱旋門眺望新凱旋門,迪士尼的巴士剛好經過。
幫Brian照了一張具有“留歐氣質“的照片,以後可以放在相信歐洲很浪漫的公司履歷表上。
註: 後來發現買個二日的博館卡(30歐),可以登凱旋門、羅浮宮、聖母院、龐貝度等各大景點,只要每天參觀三個以上的博館景點就划算了。
巴黎沒去過,但是台北最愛的路就屬仁愛、敦化和中山南北路了。被妳這麼一提,還真是想念。現在台北被人稱為中國城,真叫我老台北情何以堪!
Anyway,Brian還真是有氣質啊!
Posted by: Euphtw | 12 月 10, 2006 at 08:26 上午
Brina這張有淡淡的憂愁感~
加上背景~~
還真是~~~~~~(好像有庭院深深那一類連續劇的感覺)
Posted by: ianhsu | 12 月 10, 2006 at 11:38 上午
我也要投Brian一票 這張角度抓得好 超有偶像劇男主角的味道的
難怪妳當初有衝動會嫁給他!!
歡迎回家 也期望孤君續留荷蘭奮鬥的Brian能像偶像劇男主角一樣 有好的結局!
Posted by: liebling | 12 月 11, 2006 at 08:33 上午
馬英九市長做得不及格,連台北市政發展史的了解也不及格。
台北市在1970年代初,有一段由高玉樹市長及市政顧問藝術家顏水龍(1930留學巴黎)推動的「巴黎化」的過程。仁愛圓環就是模仿凱旋門圓環,敦化北路、仁愛路就是模仿香榭大道,此外,在台北市推動公共藝術。過去的台北都市發展史研究,並未特別注意到這一段;馬市長大概不知道仁愛路正是學自巴黎,還以為可以超越巴黎。請看我寫的:
高玉樹(1913-2005)與顏水龍
http://slyen.org/forum/viewtopic.php?t=46
Posted by: Kai-shao | 12 月 15, 2006 at 10:49 下午
高玉樹與顏水龍在1970年初期在台北市的「巴黎化」過程,並不是直接照抄,也是有一番本土化過程。例如仁愛路的樹種,以台灣本土原生的樟樹、在台灣生長良好的相思樹為主,是出自顏水龍的堅持。
Posted by: Kai-shao | 12 月 15, 2006 at 11:04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