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雜誌上看伊甸植物園(Eden Project)的報導時,從來也沒想過有一天能親眼見到,這麼說起來,我實在是個幸運的傢伙。
就好像那天抵達伊甸植物園,大概兩小時之後就下起大雨,老天也算待我不薄,至少給我多雲的兩小時來拍照。
所以照片顏色很陰鬱,各位就將就著看吧。
伊甸計畫發始於1998年,發想人Tim Smit既不是學植物,也不是學建築,可就有一付舌燦蓮花的口才,說服大建築師Grimshaws一起來當發起人,無償幫伊甸設計溫室跟其他建築,首席園藝家Philip M. Browse和Peter Thoday幫伊甸規劃植物造景,建設公司也無償做了18個月的基礎工程,後來歐盟跟一些基金會的資金也加入,才終於在2001年三月初步完工開幕。
說是初步呢,因為伊甸計畫還一直不斷的在加強中,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
如果與我到過的一些植物園相比,伊甸植物園的植物收集其實並不十分出色,但卻是我到訪過最有創意的植物園。整個伊甸計畫就是在推廣一個觀念,就是:人類終究是生態系的一部分,並不是上帝唯一創造出來的生物。
所以整個植物園的陳設就是在強調這一點,伊甸計畫以前是一個露天開採陶土的基地廢址,動工前,就像是一個大地上深深的傷口,殘破不毛,看著牆上的照片,你很難與今日的景象連結起來。
著名的泡泡溫室總共有兩間,一間是熱帶、一間是暖溫帶,也因為伊甸的基地本來就是礦場,建築師與園藝造景師就善用凹凸不平的地表,設計出溫室裡的溪流、山徑、熱帶住屋、農田;溫室並沒有隔間,走在裡面還有身在台灣淺山裡的錯覺,完全不覺得是在人造建物裡,只有抬頭看見那蜂窩一般的天空時,才驚覺自己只是在一個溫室裡。
溫室的玻璃每隔一定距離就有六個六角型構成的電動天窗,隨著室內外的氣溫來微調開放角度,很高科技也很藝術,是的,藝術,我覺得溫室能設計成這樣,已經是藝術品了。
新開幕的教育中心也是一棟了不起的建築物,外表像刺蝟,刺蝟頭蒐集雨水用於園內的造景,刺蝟的背部則佈滿太陽能板,內部的天花板有向日葵花心的費氏幾何排列,整個建築物就是一個有機體,據說是仿生設計(biomimetic design)的典範,裡面的展示也煞費心思,連給小朋友的摺頁也引入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總之,整個植物園,從一入門開始,到出口的紀念品部,都在說一個故事,地球上的生物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的故事。
所以說夢想使人偉大,能夠堅持的人,終究能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認同,我發現西方人很能用團隊合作創造出使人印象深刻的成果,還有創意,這才是人類最大的資產吧,我想。
交通資訊:要到伊甸植物園,可以搭火車到 St. Austell火車站,然後搭T9巴士到植物園,車程約20分鐘,門票可以在公車上一起買,來回車資含門票,成人14.5磅,學生9.75磅。公車約每小時一班,我們是從St. Auatell去,回程則搭到Newquay,Newquay機場也有伊甸植物園專車,不過班次比較少,而且車程要40分鐘以上。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