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brina看到一篇轉載文章,頗引人深思。
話說最近朋友常有感而發,屢屢提及,權力使人腐化的言論。我報之以:那些本來就會腐化的人才會腐化。記得今年初印尼同學跟我提及Google在中國設立防火牆的新聞,那時忙也沒在意,一會就忘了這件新聞,持續我對Google的愛戴,用力擁抱Google。
隨著Google的勢力越來越大,似乎也開始嗅到一點酸腐的味道。
前天上酥餅的Blog,不小心看到新留言舊文章,誤以為Google Map又重新把台灣列在中國的領土底下,一氣之下,連用G-mail帳號寄了四封抗議信,結果這兩天Gmail信箱遭到日本垃圾信嚴重攻擊,多疑的Rebecca遂不得不懷疑:是不是被Google輕輕逞罰了一下?應該不太可能,我這種小咖?
我覺得那篇New York Times的文章說的好:折衷的民主不是民主。雖然常聽到台灣人不適合民主的說法,但我依然深信現在的媒體社會亂象都只是過度期,沒有經過民主深化的過程,又怎麼能內化這種人身價值呢?西方國家的人民也不是生來就懂民主的,總是要這樣跌跌撞撞的嚐試,最後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民主素養沒有速成的方法。
無聊用Google繁體中文版跟google.cn查了一下"髮圇攻",查詢的結果還真是給它南轅北轍哩。(故意的,免的Ecogarden不小心也變成黑名單,哈哈。)
很少人會意識到自己是在"過程"中,
但是過程當中也是最決定性的階段, 因為這表示未來還沒定調, 可以向上提昇, 也可以向下沉淪, 可以往右靠, 也可以往左傾....所以這正是最需要步步為營的時刻啊!
Posted by: Been | 5 月 29, 2006 at 05:55 下午
還好啦,我都一點不悲觀,大概是因為我不在台灣,沒被的媒體轟炸的關係。
Posted by: Rebecca | 5 月 31, 2006 at 11:39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