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裡的溫室並不是主要的參觀溫室,而是培養主溫室裡展覽的植物之用,或者有蒐集研究的功能等等,其實在植物園裡除了主溫室之外,這些不開放參觀的溫室在植物園的經營管理上更是重要,面積通常能大上展示區的好幾倍,不過台灣的植物園似乎都很少有這種設備,畢竟對於不能立即看到成果的基礎建設,台灣人總是非常吝於投資。
除了溫室以外,植物園的戶外區景象十分蕭瑟,湖區整個凍結了,水池也都放乾,北國的冬天真是非常嚴酷,也更凸顯了溫室裡植物的欣欣向榮,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裡將熱帶植物培養的如此健康繁茂,管理經營方式顯得更加重要。
然而亞熱帶台灣的植物園溫室面臨的主要考驗卻是降溫問題。
雖說台灣的冬天並不冷,一些嬌貴的植物為了避免都市落塵、酸雨、颱風的危害,或控制在適宜的溼度下生長,設置溫室還是有所必要,但太陽光下的“溫室效應“(悶在玻璃房裡無法散熱),溼熱效果十分驚人,也因此有配合台灣環境的「水牆溫室」的發明,在植物溫室裡,降溫一度要比提升一度多三倍的能源,如何適地發展台灣本土的溫室管理方式,的確是一項挑戰。
柏林植物園的溫室,是由一連串的中型溫室串連成一個“回“字形,這樣的設計有許多好處,第一是易於控制每個小溫室的微氣候,其次是病原菌不容易擴散。每個小溫室都有不同的主題,用很巧妙的方式連結起來,作為連結的小空間也都各有不同的次主題,果然是充滿邏輯性的德國設計,還有德國的玻璃構築技術實在高超,簡單清明卻也不失美感。
溫室內蒐集的植物就不用多說了,自然是十分精彩(Gene,有很多你最愛的鳳梨哪~),很多植物都標示有種植年份,例如生長緩慢的二葉樹,大多都住在這裡三四十年了,詳細的身家記錄彷彿訴說著每株植物的面貌性格身分,這種將植物視為主體,其次才是建築硬體的經營態度,的確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的之處。
植物園裡還有一座植物學博物館,入館費包含在門票裡,也是值得一看得地方。
不多說,欣賞照片吧。
欣賞全部植物園照片或欣賞精華照片。
搭S1從植物園站出來,花了約莫15分鐘
在零下7度的氣溫下痛苦的走到植物園溫室(急行軍的速度)
本來還以為柏林植物園大概會只有小貓兩三隻吧
出戶意料的是溫室的生意還真不錯
也有全家一起來的,也有專程來拍照的
甚至還有阿公阿媽(熟門熟路看來應該是常客)也來參觀
Garden Shop 的紀念品也蠻有品味的
看來柏林植物園的行銷作得還不賴 ^^
Posted by: Brian | 1 月 22, 2006 at 07:16 上午
這溫室是何時蓋的呢?
看起來真漂亮,就像是透明的教堂!
Posted by: enyu | 1 月 22, 2006 at 09:20 下午
嗯~好問題,我是買了德文的植物園介紹,不然就由enyu兄你幫我翻譯一下如何?^^
Posted by: Rebecca | 1 月 23, 2006 at 07:23 上午
真可惜我沒進去動物園和植物園,特別是動物園,
我上網查了一下動物園,
發現是一八四幾年蓋的,剛好是普魯士正要硬起來的時候,
又聽你們說裡面有一堆各國樣子的動物館
這應該可以討論很多東西了,
只可惜沒進去親眼看到,不能亂虎爛,呵呵!
Posted by: enyu | 1 月 23, 2006 at 07:53 上午
嗯
搞不好動物的房舍也要配合五行才會六畜興旺
這麼說來柏林動物園應該有高人指點
下次你去看看寶寶的房間好了
膝下無子應該是犯沖
Posted by: Brian | 1 月 24, 2006 at 04:06 上午
每次看Rebecca姐姐的blog
就像在上生物課一樣,很精彩也很有趣
這樣相比之下,台北的植物似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補強
希望妳可以趕快到Kew Garden朝聖
再來一堂戶外教學課吧!
Posted by: Stacy | 1 月 24, 2006 at 10:30 下午
呵呵,Stacy,
難得正經寫一篇就被你說“生物課“了,賣阿捏貢啦!為了不負你的期待,我今年一定會去Kew Garden“冶遊“一番的。^^
Posted by: Rebecca | 1 月 25, 2006 at 05:33 上午
Rebecca, 對於"回"字形溫室設計的好處我仍不太能懂?易於控制每個小溫室的微氣候還稍能領會,病原菌不容易擴散的道理卻不甚了解哩,學長駑鈍,可否再說明更詳細些?
Posted by: kevin | 1 月 25, 2006 at 10:00 下午
學長,^^
倒不一定要回字形,那是我誤導你啦,回字形只是便於參觀路線的安排罷了,分成許多小溫室之後,首先每個小溫室的氣候與植物分類群就會不同,自然比較不容易造成病源互相感染,此外每個溫室之間都有隔離措施,這是第二個優點。
Posted by: Rebecca | 1 月 25, 2006 at 10:27 下午